刚做淘宝的那年,我基本上只会刷。
后来发现,这玩意风险太高。
整天担惊受怕清销量降权,于是我也开始研究直通车。
不怕你们笑话,我刚开车那会,500块的首充,我烧了一个月都没烧完……
**带着问题去学习**
不过后来,我开始带着问题去学习。
比如:
**直通车的原理是什么?**
**为什么同样的出价,我的钱烧不出去?**
**为什么同样的产品同样的创意图,别人的PPC比我低,投产比我高?**
带着这些问题,我开始研究直通车的后台,到底有哪些变量可以控制。
直到有一天,一个经常给我SD的人问我:
**“ 为什么有人找他刷直通车的点击率?”**
我猛然醒悟,将搜索逻辑将其串联。
**原来直通车的核心,是点击率。**
于是我打开后台,分析词路、分析人群、分析地域。
将点击率低的删掉,点击率高的留下,ROI直接翻倍。
再然后我借鉴同行S直通车点击率的方法,成功将直通车的PPC降低。
这就是当时所谓的黑车。
不过这里的前提是,你的产品点击率真的不差。
否则的靠S维持的点击率,终究承接不住后续的流量。
这个阶段我认为,如果想要开好直通车,得学会舍得。
**舍弃那些没有意义的流量。**
毕竟不是所有词路的流量都适合你,也并不是排名靠前,流量价值就更大。
我们可以通过很多方式去剔除一些无效流量,比如:
**人群的筛选、地域的筛选、甚至是词路的筛选。**
都可以达到这个目的。
剔除无效流量可以提高我们的投产,降低我们的花费,做到极致的roi。
你筛选的颗粒度越细,roi越好看。
但是后来我发现,直通车的意义不仅仅是盈利。
如果只盯着投产比不放,会限制我们的很多操作。
比如很多产品,用直通车怼到头部,价格卡在那个盈亏平衡点,是为了维持行业门槛,不让行业新手轻易进入。
也有的产品是为了引流和维持层级,可能单计划是亏损的,但是给整店带来的收益是正向的。这个跟战略方向有关。
总而言之,直通车一定不要无目的的学习。
初期要做的,是去学习如何建立一个计划,如何拆分词路,如何理解人群。
投入500块钱的直通车费用,你要知道这500块是怎么烧完的。
烧出了一个怎样的数据,通过数据去反推优化逻辑。
我见过很多人开车,喜欢参考别人说的一个固定值。
比如直通车流量不能超过全店流量的30%;比如直通车点击率要达到多少多少。
其实这是教条主义。
假设你有一条链接直通车是盈利的,而且还可以往上拉很多体量。
这时候流量占比到了全店30%,难道你要停下来么?
再假设你有一条链接点击率很低,但是转化率很高,这个产品就不好么?
市场竞争永远是动态的。
市场如战场,运营要做的就是通过战场情况,来调整打法,最终赢下这场战役。
而迷恋教条主义下的运营技巧,只会让你的操作框架化。
框架化的结果,就是人家都打到你家门口了,你说别急,让我先刷个牙……
**万变不离其宗**
虽然现在直通车被合并到了万相台无界,变成了关键词推广。
但是上面讲的那些原理并没有变化、
**你理解了词路,你就理解了什么是拉新;**
**你理解了人群,你就理解了什么叫收割。**
拉新和收割,基于产品的属性不同,购买决策周期不同,计划搭配的方式也不同。
这个需要你们在实践中自行体会。